我一直覺得「光電倍增器」一詞是錯誤的說法。每個入射光子都會引發一連串的事件,導致大量電子到達陽極。因此,這更像是一個電子倍增的過程...
「光電倍增器」(photomultiplier)是一種光檢測裝置,由一個專用的真空管組成,其結構如圖1所示。這些裝置可對小至單一光子加以反應,從而在非常低光度的輸入上進行有意義的測量。
在光電陰極和陽極之間有一組元件被稱為「電子倍增極 」(dynode),透過從高壓到接地連接的一串電阻器在各個電壓下偏置。每個倍增電極都塗有一種層材料,當受到入射光子或電子撞擊時,就會發射二次電子,可經由倍增電極之間的靜電場加速。從倍增電極到倍增電極產生越來越多的二次電子,在最後一個倍增電極的情況下,被加速到陽極加以收集。
當一個入射光子撞擊到第一個倍增電極時,將會在陽極產生一個可檢測的輸出訊號。
圖1 :光電倍增器的運作示意圖;透過倍增電極之間的靜電場,將入射光子/電子轉換為放大的電訊號。(資料來源:John Dunn)
我一直覺得「光電倍增器」一詞是錯誤的說法。每個入射光子都會引發一連串的事件,導致大量電子到達陽極。這更像是一個電子倍增的過程,但由於這一詞就在我們的詞彙中,所以就變成這樣了。
美國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曾經進行一項尋找質子衰變的實驗。實驗設置在一個廢棄的莫頓(Morton)鹽礦中,這是一個巨大的洞穴,裡面排列著光電倍增器,然後充滿著水。一般認為每個水分子的氫原子為氫原子的原子核提供了方便的暴露,而氫原子的原子核是一個質子。如果質子自發衰變,光電倍增器可以檢測到這個事件的光訊號。當時我受雇於貝爾坦高壓公司(Bertan High Voltage),而光電倍增器的高壓電源是誰製造的你應該就知道了。
該實驗進行了數年,期間從未觀察到質子衰變事件。然而,無論如何,該實驗被認為是成功的,因為它為質子衰變半衰期設定了一個新的最小值。據我所知,也從未有任何後續實驗檢測到質子衰變,但目前對此類事件發生的最佳理論估計已提高到1029年。
這我可等不了。
編譯:Susan Hong
(參考原文:Meditations on photomultipliers,by John Dunn)
從無線連接、更快的處理和運算、網路安全機制、更複雜的虛擬實境(VR)到人工智慧(AI)等技術,都將在未來的每一個嵌入式系統中發揮更關鍵功能。「嵌入式系統設計研討會」將全面涵蓋在電子產業最受熱議的「智慧」、「互連」、「安全」與「運算」等系統之相關硬體和軟體設計。
會中將邀請來自嵌入式設計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代表廠商以及專家,透過專題演講、產品展示與互動交流,從元件、模組到系統,從概念設計到開發工具,深入介紹嵌入式系統設計領域的最新趨勢、創新和關注重點,並深入分享關於嵌入式系統設計的經驗、成果以及遇到的實際挑戰及其解決方案。
加入LINE@,最新消息一手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