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混合探空火箭於旭海基地成功發射

作者 : NTSC

成功大學團隊於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的短期科研火箭發射場域,成功發射1,500公斤推力等級及300公斤推力等級的雙節式混合燃料探空火箭...

國科會位於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的短期科研火箭發射場域,於今日(111年11月8日)上午由成功大學團隊成功發射1,500公斤推力等級及300公斤推力等級的雙節式混合燃料探空火箭。

由成功大學航空太空工程學系講座教授趙怡欽率領成大跨領域混合火箭團隊研發製作的這支雙節式火箭全長6.2公尺,最大直徑34公分,重約260公斤。推力等級分別為第一節1,500公斤,第二節300公斤。本次飛試第一節火箭依設計規劃推進13秒後,順利脫節,第二節火箭初步判斷應該也有順利點火推進,但推進時間與最終飛行高度須待成功大學檢驗後才能得知。這是台灣學術單位首次發射1,500公斤級推力及300公斤級推力之兩節式混合火箭,並成功完成氣動力脫節與高空點火關鍵技術測試。

成大團隊雙節式混合燃料探空火箭於屏東旭海火箭發射場域發射。(圖片來源:國家太空中心)

此科研火箭原訂於8月1日發射,然在發射前氧化劑灌裝作業完成後,成大團隊發現碳纖桶槽的組裝介面銜接處出現碳纖拉伸剝離現象,雖然高壓桶槽本體並無洩漏現象,但飛試任務需以最高安全標準檢視,故決定取消發射,待完成補強並通過60 bar (約60倍大氣壓力)水壓測試,才重新申請,並得以順利發射。

趙怡欽表示,此次是以2019年成功發射的1,500公斤級推力混合火箭為基礎,經過3年研究改良,在發動機研製、零組件設計製造、脫節機構與組裝,以及空中點火等工程與技術上,都獲得重大突破;且火箭飛行所需的關鍵零組件與酬載儀器不論設計、技術與製造,都出自成大團隊與國人之手,自主性百分百。此次除驗證兩節火箭的推進器系統、氣動力脫節與高空點火技術外,也透過通訊遙測航電系統以及高動態GPS「INS/GNSS即時軌跡追蹤」系統,期望達成火箭高動態軌跡全程追蹤。

此外,火箭也搭載成大物理系副教授楊毅設計的科學酬載「緊湊閃爍體陣列探測器」(Compact Scintillator Array Detector;ComSAD),這是第一個由台灣自行研製、可用在探空火箭及立方衛星的高能宇宙射線探測器,用以探測宇宙射線的能量與方向。此次探空火箭任務主要是測試ComSAD的基本性能,做為未來任務的基礎,希望未來可以用較低的成本完成立方衛星星系等科學任務。

負責維運短期科研火箭發射場域的國科會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指出,此次成大自主發展的兩節式混合火箭,突破脫節與高空點火之重要關鍵,已進入實用階段。1,500 公斤推力等級混合火箭符合設計規格並正常運作,代表成大團隊已確實掌握推力放大原則,期待未來能載運科學酬載,取得更多太空數據。

雙節式混合燃料探空火箭發射實況。(圖片來源:國家太空中心)

活動簡介
TAIPEI AMPA & Autotronics Taipei X Tech Taipei 2023「智慧領航車聯網技術論壇」邀請來自產業的代表業者與專家齊聚一堂,透過專題演講、現場應用展示以及互動論壇,深人交流智慧交通與車聯網的融合應用,基礎設施以及安全測試與標準化等主題,帶來一系列迎接車聯網時代必須掌握的最新技術與市場趨勢,協助工程師進一步探索充滿無限可能的智慧移動大未來。
贊助廠商

加入LINE@,最新消息一手掌握!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