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端病患監護能否提升醫療保健品質?

作者 : Thomas Søderholm,Nordic Semiconductor

利用遠端自動監測(RAM)技術,病患可以在家中使用小型獨立感測器來記錄自己的生命徵象資料...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大流行,使得人們對遠端病患監護的需求加速成長。針對這類需求研發的新技術,可以長遠地改善醫療保健運作和醫療保健系統。

這個演進發展的核心在於,物聯網(IoT)輔助裝置和平台有助於醫護人員大幅減少與病人面對面接觸的同時,提升了醫療照護品質。對於需要術後監護需求的病患、老人和弱勢群體,以及患有慢性病或行走不便的人士特別有幫助。

透過低功耗藍牙技術與醫師共享資料

遠端病患監護的概念及發展由來已久。1967年人們首次通過電話線傳輸心電圖(ECG)資料,而後於1970年代在鄉村社區進行了試驗。現在,利用遠端自動監測(RAM)技術,病患可以在家中使用小型獨立感測器來記錄自己的生命徵象資料。

這些資訊透過多埠轉發器或閘道傳送到所選擇的雲端線上健康記錄平台,醫師從而能對病患的狀況有完整清晰的了解。藉助無線連接功能的幫助,無論患者身在何處,負責的臨床醫師都可以發現異常情況和風險因素。

例如,Stel Life的Vitals Hub可以透過低功耗藍牙(Bluetooth LE)連接到穿戴式感測器,然後再透過蜂巢式網路將資訊發送到雲端系統。其他的實施方案可以幫助緩減慢性病症狀,例如Aptar Pharma的裝置記錄病患上次使用哮喘吸入器的時間和狀況。這些資料透過低功耗藍牙發送到BreatheSmart App,讓患者的醫師查看。

顯然,可靠地收集和傳輸資料顯然必不可少,但有效地過濾接收到的資訊也極為重要。醫療機構Mayo Clinic顧問Virend Somers解釋說,龐大的資料數據可能會讓醫療保健專業人員不堪負荷,關鍵在於要以先進的應用程式來辨識病患生命徵象和異常狀況,從而可以找出存在風險的病患,讓他們重新入院治療或增加更多照護。

新技術減少再入院

雖然保護高危病患十分重要,但盡可能減少住院病患人數也是努力的目標。對此,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針對RAM進行試驗,這項研究涵蓋900多名術後病患,其中一半採用自我監測技術,在30天時間中使用平板電腦持續測量其血壓、心率和血氧飽和度。

研究發現,自我監測小組中的患者較少重新入院(22% vs. 27%),而且更可能發現用藥錯誤的狀況(30% vs. 6%)。

減少重新入院病患人數,可以降低醫院床位的佔用率,從而減輕醫療系統的運作壓力。另外,在整個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間,醫療保健操作通常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因此遠端監控功能對於確保維持高水準的醫療護理極其寶貴。

遠端自動監測(RAM)預測患者疾病

隨著業界推進並擴展RAM功能,現在人們甚至可以在症狀出現之前就預測到疾病的發生。Emilia Grzesiak等人在《Jama Network Open》期刊發表了一項研究,49名患者試用一款能夠監測和記錄生命徵象的非侵入式智慧手錶,然後暴露於具有H1N1病毒或人鼻病毒(HRV)的環境中。在患者意識到自己染病之前,這款手錶便能夠以92%的準確率檢測出H1N1病毒,以89%的準確率檢測出人鼻病毒。

同樣地,Giorgio Quer等人進行的一項研究——發表於《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期刊顯示,使用穿戴式感測器並與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配對,可以分析佩戴者的生命跡象,並在出現症狀之前以80%的準確率檢測出SARS-COV-2病毒。將這類型的預測分析付諸實踐,對於減少疾病傳播方面是極有價值的。

建立安全平台是當務之急

當然,任何監控技術的進步都伴隨著潛在的安全風險,特別是有關個人的健康資訊尤為重要。因此為病患和醫師建立高安全性的平台,對於確保資料的安全傳輸極為重要。在這方面,Nordic產品中包含一流的晶片安全硬體提供廣泛的加密選項,可獨立於CPU高效運行。

雖然安全方面的擔憂不容忽視,但隨著這個領域的成熟發展終將會得以解決。然而,RAM和預測性醫療保健能夠提供諸多好處,值得繼續加以投資。

活動簡介

從無線連接、更快的處理和運算、網路安全機制、更複雜的虛擬實境(VR)到人工智慧(AI)等技術,都將在未來的每一個嵌入式系統中發揮更關鍵功能。「嵌入式系統設計研討會」將全面涵蓋在電子產業最受熱議的「智慧」、「互連」、「安全」與「運算」等系統之相關硬體和軟體設計。

會中將邀請來自嵌入式設計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代表廠商以及專家,透過專題演講、產品展示與互動交流,從元件、模組到系統,從概念設計到開發工具,深入介紹嵌入式系統設計領域的最新趨勢、創新和關注重點,並深入分享關於嵌入式系統設計的經驗、成果以及遇到的實際挑戰及其解決方案。

贊助廠商

加入LINE@,最新消息一手掌握!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