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我那只醜陋的馬克杯和自己單調的表達方式,我想分享幾十年來從WFH中學到的:如何影音雙管齊下地在線上展現自我...
2021年11月初,當我提筆寫這篇文章時,掐指一算,自己在家工作的歲月將近25個年頭了。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受疫情影響的這幾年對我而言並沒有什麼差別。當然,有所改變的是現在幾乎所有人也都在家工作了。我從很久以前就學到的許多經驗,現在對同輩人來說卻是才剛面對的大事。加上現在也很少有人固定在辦公室中面對面接觸了;因此,在這方面,我可不再是「邊緣人」了。
遺憾的是,對於我這個內向的人來說,這也表示光靠電話開會已經不夠了。諸如‘Zoom’等視訊會議如今已是常態,說不定攝影機也都得處於常開狀態。除了我那只醜陋的馬克杯和自己單調的表達方式之外,接下來分享我所學到的:如何影音雙管齊下地在線上展現自我。
我看到人們最常犯的錯誤之一,就是只在意寬頻網路服務的下載頻寬。請記住,當您一入鏡並打開麥克風後,就成為內容創作者而不再是傳統的內容消費者了。因此,這種情況下,上傳頻寬就成了關鍵參數。大約在一年前,我因為本身需求加上也可以讓我太太(她也在家辦公)同時開會而不必擔心影響兩人的頻寬需求,我升級到Comcast的Gigabit網路服務。
請記住,如果您的路由器速度跟不上,那麼寬頻數據機也無從發揮其頻寬潛力;Gigabit乙太網路(GbE) LAN和WAN連接埠才是關鍵,當然還有裝置內同樣快速的封包處理。另外也別忘了,電腦與路由器之間連線的速度、延遲以及整體可靠性也很重要;惱人的干擾、劣質的無線網路連線是成不了事的。所幸,在我家中包括管道間(纜線數據機、路由器和主要的GbE多埠交換機都放在這裡)和辦公室之間的正上方全部都鋪設了GbE電纜。當然,我的電腦也是GbE纜線。說到電腦……
我通常輪流使用辦公室中的四台不同電腦,其中三台是筆記型電腦。Dropbox、Google Drive、Microsoft OneDrive加上我的AgileBits 1Password和Mozilla Firefox帳戶,讓我的四台電腦都能保持同步。其中兩台電腦,一台是配備LTE的第5代Microsoft Surface Pro (除了電腦本身的12.3” 2736×1824畫素LCD,另外透過其擴充基座驅動兩台Dell UP2516 25” 2560×1440畫素QHD LCD),一台是第一代Surface Pro X搭載整合型13” 2880×1920畫素LCD,分別執行Windows 10和11作業系統。
其中一台Mac是2015年初的13” MacBook Pro,連接至三星(Samsung) S22E450D 21.5” 1920×1080畫素FHD LCD及其內建的2560×1600畫素Retina-解析度LCD。另一台是2014年版Mac mini,搭配兩個Dell P2415Q 24” 3840×2160畫素4K LCD。這兩台Mac最近已升級至MacOS 10.15 “Catalina”。
我的辦公室……該怎麼形容呢……永遠一團糟,從以下這個由Zoom產生的視圖就可以證明:
所以,儘管我先前曾經在其他文章中建議過不要使用虛擬背景,但出於必要,我還是這麼做了。那也沒關係,因為我並不必完全依賴不完美的電腦視覺演算法來跟其它事物做區別的,當辨識失效時,還是會產生「有趣的」人工合成產物。我還有一個Webaround產生的「綠幕」,可根據需要安裝在我的椅背上當做演算輔助:
即使只用它,就已經有所改善了。
假設我的臉和身體的光線充足(接下來會介紹),有了綠幕輔助,就能利用各種虛擬背景遮蔽掉我凌亂的辦公室了。
![]() |
![]() |
![]() |
素色背景 | 工作主題(相信我,從觀眾角度來看其實是不會出錯的鏡像) | 或是稍微活潑一點的背景 |
老實說,我的兩台Mac都很舊了,根本沒辦法支援使用虛擬背景,除非我也使用綠幕(它們也不支援動態虛擬背景);所以即使我不想用綠幕,我還是會選擇它。還有要記住,即使您只使用Zoom的模糊效果來呈現實體背景失焦的效果,您還是依賴相同的CV演算法來區隔您和其他事物。
我建議,不管周遭光線條件如何,可使用環形燈具以均勻擴散的光線照在您的頭部和身體上。
這個建議對很多人來說至少還是可靠的,不過最終對我來說效果並不好。從之前的照片中可以發現,即使我戴了雙焦隱形眼鏡,但是年紀漸長加上老花眼,還是被迫要戴上老花眼鏡才行。眼鏡鏡片中環形燈的圓形反射光應不會分散觀眾的注意力。
不過,我反而買了一對便宜的(趁特價$58.72元買的) LED燈:
我把它們架設在書桌後方檯面上離我30°的軸外(一個在另一邊)並指向我。這樣,在我的眼鏡裡就看不到反射回來的光線了,但仍然可以均勻的照亮。這一對LED燈是可調光的,可以根據一天裡的不同時間和其他周圍照明變數來調整其光照強度。由於含有一組白色與黃色LED,所以其色溫也可以調整。所有一整組包括最重要的切換開/關,都是透過隨附的無線遙控器由使用者自主管理(燈具本身內建備用的金屬按鈕)。
另一個較為別緻的選項您或許會考慮,那就是一套Elgato Key Light Air:
雖然它們比之前我展示的Neewer設備更有型(個人淺見),但也比較貴:每顆燈通常都要花掉$129.99元(一對超過$250元)。有時候母公司Corsair會釋出整修品,每顆要價$99.99;幾個月前我甚至以$186.98元促銷價買了一對全新的燈。與Neewer燈具一樣,它們都具有無線遙控的功能;但有一點不同(對了,也沒有備用的金屬按鈕),它們不用專門的遙控器,而是利用Wi-Fi結合連接到同一網路(初始配對只限Wi-Fi)的電腦或行動裝置(例如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上的應用程式。
我的三台筆電都整合了網路攝影機:兩台Windows裝置用的5Mpixel/1080p前置鏡頭(顯然後置鏡頭不能用於線上會議),和MacBook Pro用的1.2Mpixel/720p。Mac mini用USB2連接羅技C920 Pro網路攝影機(3 Mpixel/1080p):
針對較高影格率及/或較高影片解析度的網路攝影機,可以舉羅技的BRIO網路攝影機為例來說明:雖然像Google Meet、Microsoft Teams和Zoom這樣的視訊會議應用程式可能無法利用其強化視訊潛力(我認為這是刻意做出的決定,既能盡量減少每位用戶的頻寬需求,又能減少「雲端」的處理與儲存負載),其他一般視訊串流應用程式如OBS並沒有類似的限制。但是無論如何,如果您要離線錄製簡報或其他會談,以便日後上傳到YouTube等平台播放,可以利用更先進網路攝影機的解析度、影格率、HDR和其他強化的功能。所以,如果只是為了預防將來過時而無其他原因,在預算許可下,購買一個比目前需求更先進的網路攝影機也是不錯的主意。
任何網路攝影機的一個缺點是,無論嵌入式影像感測器本身的(相對於內插軟體)的解析度和其他特性如何,無可避免的,與它搭配的鏡頭都是固定焦距,而且它的近距離對焦能力(它那不專業的光學屬性就別提了)往往達不到標準。我對於綠幕有一點不太滿意;由於它是圓形的(相對於一款矩形「廣角」型號的綠幕,該公司似乎已停售),我必須坐得很靠近網路攝影機(有時不舒服),這樣虛擬背景的邊緣(以及它們外圍凌亂的現實環境)才不會出現在鏡頭裡。配備光學變焦鏡頭的攝影機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我準備要試試設置這樣的環境;請靜候關於這方面話題的報導。寫這篇文章時還想到,我打算使用內建在攝影機的麥克風也許是個有趣的選擇,能夠滿足辦公室環境的音訊需求。
正如我之前在文章中提到的,光靠電腦內建的喇叭和麥克風(希望至少是陣列式)會變成一場災難(遲早)。即使周遭環境極好,最終聲音品質不僅不佳,還很容易摻雜(並向觀眾放送)不需要的背景噪音。說到噪音,您周圍的人可能也不想聽到從您喇叭裡傳出來的會議背景音樂吧。而且最終,喇叭流洩出來的聲音無可避免地會回到麥克風,造成反饋迴路出現嚴重的嗡嗡聲。
一般來說,我還是會堅持使用久經考驗的USB耳機:
如同先前提到的,數位介面繞過電腦通常較差的ADC與DAC階段。音訊輸出直接進入耳朵,而聲音直接進入近距離的麥克風內,因此不必擔心可能出現反饋迴路雜音。而且它是有線連接的,因此附近使用中的微波爐或其他2.4GHz ISM頻帶的廣播電台也不至於干擾。加上耳機是由同一個USB連接供電,不必擔心會議中電池沒電的問題。
但是,有些人就是不喜歡自己入鏡時,有明顯的東西在自己頭頂上(可能會弄亂他們的頭髮,我該慶幸自己沒這困擾了?)。常見的解決方法是用USB連接的麥克風,例如Blue的(現歸羅技所有)型號:
最近我買了一個便宜的開箱Blue Yeti來做實驗。首先,它好大一支;但如果麥克風不在拍攝範圍內,那大小就不是問題了。我更擔心的是揮之不去的反饋迴路現象,這問題只要把電腦喇叭換成有線耳機就可以緩解……但是這樣你頭上又有東西啦!
另一個常見的替代方法是使用一套配備整合式麥克風的小型藍牙耳機,例如Apple AirPods Pro,它內建的環境噪音主動降噪功能很方便。
坦白說,某些會議並不講究一貫的臨場感時,基於方便性,我會使用我那套AirPods Pro。但是除了電池壽命和干擾問題之外,我好像無法讓這台裝置可靠地連接到我的Mac!
雖然其他人可以聽到我的聲音,但我通常聽不到他們的聲音,即使在「聲音測試」的準備階段測試結果良好也一樣。停用耳機預設的自動配對功能,先手動斷接再重新連接耳機,然後才開始會議……這麼做好像有幫助,但不是每次都有效。有這種既欣慰又沮喪的感受的也不只我一個人了。
這些都是我至今親身體驗這些設備所得的看法,如果您計劃購買設備並打造自己的在家工作環境,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參考原文:Presenting online effectively: Outfitting the home office setup,by Brian Dipert)
延伸閱讀:
遠距形象必修課:專業級虛擬會議攻略
從無線連接、更快的處理和運算、網路安全機制、更複雜的虛擬實境(VR)到人工智慧(AI)等技術,都將在未來的每一個嵌入式系統中發揮更關鍵功能。「嵌入式系統設計研討會」將全面涵蓋在電子產業最受熱議的「智慧」、「互連」、「安全」與「運算」等系統之相關硬體和軟體設計。
會中將邀請來自嵌入式設計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代表廠商以及專家,透過專題演講、產品展示與互動交流,從元件、模組到系統,從概念設計到開發工具,深入介紹嵌入式系統設計領域的最新趨勢、創新和關注重點,並深入分享關於嵌入式系統設計的經驗、成果以及遇到的實際挑戰及其解決方案。
加入LINE@,最新消息一手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