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米級鈣鈦礦結合單晶光纖為全光子晶片鋪路

作者 : MOST

由國立東華大學物理系暨光電系、國立海洋大學光電系以及美國洛杉磯加大(UCLA)電機系合組的跨領域研究團隊,成功結合奈米級鈣鈦礦與單晶光纖,可望打造更輕薄、節能、平價製作成本且可規模化量產塗佈製程的新一代雷射元件...

由國立東華大學物理系暨光電系、國立海洋大學光電系以及美國洛杉磯加大(UCLA)電機系合組的跨領域研究團隊,歷經兩年研究後成功找到關鍵技術,可望將太陽能材料、雷射與半導體晶片整合,成為更輕薄、節能、平價製作成本且可規模化量產塗佈製程的雷射元件。

新興的太陽能源材料——鈣鈦礦與光纖元件,分別在綠能與光學晶片扮演關鍵角色,近來隨著節能與微小化趨勢,這兩種材料的整合被視為下世代全光化積體電路(IC)之重要目標。目前全球IC的製作已邁入數奈米以下之微小製程,實現低能耗與微型化光纖雷射勢在必行。

然而,多數鈣鈦礦雷射因天生散熱性較差,僅能於低溫運作,無法相容於室溫下操作的全光化IC,且有違節能願景;再者,多數鈣鈦礦雷射仰賴昂貴脈衝雷射驅動,相較於微型光纖元件,脈衝雷射驅動代表大體積與高維護成本,在與IC的整合上困難度大增。

該跨國研究團隊在在科技部(MOST)計畫的支持下,率先提出以平價低製作成本、簡易且可量產塗佈法,將奈米級鈣鈦礦披覆於具原子級平整度之高品質單晶光纖上。在室溫下實現極低能耗太陽能材料雷射,一舉突破多年來所侷限瓶頸。

此外,搭配奈米尺度檢測,解開單晶光纖本身高導熱係數與兼具微型共振腔等特性,顛覆以往對於鈣鈦礦熱不穩定性和必要脈衝雷射光驅動之認知,並大幅縮小雷射體積至比人類頭髮直徑更細小的單晶光纖上,有效融合光纖波導的光學特性和鈣鈦礦材料的增益特性。在未來跨領域的應用上,還可透過改變鈣鈦礦材料之成份,進一步得到多波長輸出的光纖雷射,可望大幅降低製備積體光學晶片的複雜度與門檻。

研究團隊的突破性研究可望滿足下世代全光化IC更小、更節能的需求,為能源材料與半導體IC整合取得先機;研究成果並已獲刊登於今年2月的國際學術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活動簡介

從無線連接、更快的處理和運算、網路安全機制、更複雜的虛擬實境(VR)到人工智慧(AI)等技術,都將在未來的每一個嵌入式系統中發揮更關鍵功能。「嵌入式系統設計研討會」將全面涵蓋在電子產業最受熱議的「智慧」、「互連」、「安全」與「運算」等系統之相關硬體和軟體設計。

會中將邀請來自嵌入式設計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代表廠商以及專家,透過專題演講、產品展示與互動交流,從元件、模組到系統,從概念設計到開發工具,深入介紹嵌入式系統設計領域的最新趨勢、創新和關注重點,並深入分享關於嵌入式系統設計的經驗、成果以及遇到的實際挑戰及其解決方案。

贊助廠商

加入LINE@,最新消息一手掌握!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