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喜歡高壓運算放大器IC

作者 : Bill Schweber,資深技術編輯

即使是在與電源相關的電子工程課程中,也沒有對這些更高電壓的運算放大器或設計情況做太多的討論或動手研究。我知道有很多內容要講,而坐在這兒在鍵盤上打字說要把這樣那樣的東西加到課程中很容易,但一天只有24小時,對學生和老師時間的要求卻有很多…

如今,有許多類比電路對話都集中在低功耗和低電壓方面。當然,這對運算放大器來說很有意義,因為這些基本的類比單元電路經常被用作1V以內低電平感測器訊號的緩衝器或放大器。

儘管如此,仍有大量類比電源相關的電路專門用於實現較高電壓的控制。在某些情況下,這是個支援高效輸電的問題,因為在給定的功率水準下,較高的電壓會需要較小的電流,因此產生的IR電壓降和I2R功率損耗也較小。但是,對於許多這些較高電壓的應用來說,這並不是電源本身的問題,相反,只是由於物理定律,即使電流較低或不太大,也需要較高的電壓。這些應用包括在超音波系統中廣泛使用的壓電感測器、基於壓電的精密奈米範圍定位器、光達(Lidar)系統中的雪崩光電二極體(APD)、單光子雪崩二極體(SPAD)的偏置,以及半導體自動測試設備(ATE)。

不久以前,要調整運算放大器來提供大約50V或更高的電壓還是一項挑戰。通常,這是從15V~24V範圍內的標準運算放大器開始,然後使用離散電晶體提高其輸出來實現。從原理上看,這個電路使用PNP和NPN互補元件實現,非常簡單(圖1)。但是,要實現對稱性能卻非常困難,更好的電路需要使用更多的被動元件(圖2)。

圖1 這個基本電路使用一對互補式離散電晶體來加大低電壓運算放大器的輸出擺幅。

 

圖2 為了確保在輸出擺幅範圍內實現對稱和線性的性能,改進的升壓電路需要使用大量元件。

在所有的負載和其他條件下,全面表徵性能會非常耗時,並且需要根據這些附加元件不可避免的公差進行分析,也有預封裝的混合元件對高電壓有效。這類元件將運算放大器與必需的相關元件一起封裝在一個小封裝中,從電氣上看起來就像個運算放大器,但具有更高的電壓能力,以及超載和熱保護功能。

幸運的是,在最近幾年中,IC供應商努力克服了將類比元件限制在較低電壓下的製程限制。例如,德州儀器(TI)OPA462高壓(180V)、大電流(典型值為30mA,最大45mA)運算放大器採用±6V(12V)至±90V(180V)雙極性電源工作,並具有6.5MHz增益頻寬積和32V/μs壓擺率(圖3)。該封裝小巧的尺寸令人印象深刻,其主體尺寸約為5mm×4mm(加上外部引線)。

圖3 德州儀器OPA462運算放大器可提供±90V的輸出,同時提供30mA的典型電流。

德州儀器並不是最近進入這些更高電壓運算放大器領域的唯一一家公司。ADI有一款24V~220V的精密運算放大器ADHV4702-1,可以使用對稱或非對稱電源供電(圖4)。該運算放大器的典型壓擺率高達74V/μs,並具有10MHz的小訊號頻寬。這款12引線元件的尺寸僅為7mm×7mm,符合IEC 61010-1「Safety requirements for electrical equipment for measurement, control, and laboratory use – Part 1: General requirements(測量、控制和實驗室用電氣設備的安全要求——第1部分:一般要求)」對間距的規定。

圖4 ADI的ADHV4702-1是一款220V元件,可以使用對稱或非對稱雙極性電源供電。

不幸的是,即使是在與電源相關的電子工程課程中,也沒有對這些更高電壓的運算放大器或設計情況做太多的討論或動手研究。我知道有很多內容要講,而坐在這兒在鍵盤上打字說要把這樣那樣的東西加到課程中很容易,但一天只有24小時,對學生和老師時間的要求卻有很多。儘管如此,它們還是有一些細微之處,例如需要在同相輸入端周圍加一個保護環,並將其驅動到跟蹤輸入端的電位,從而最大程度地減少附近引腳的漏電。

因此,我想知道為什麼會缺少這種關注。是因為高電壓類比被視為是利基市場中的利基市場,而對學生而言,專注於運算放大器的基礎才更為重要呢?還是,即使學生實驗室不必遵守適用於商業銷售產品的爬電距離和電氣間隙要求,管理更高電壓的實驗室也真的有風險呢?

你曾經參與過使用較高電壓的運算放大器嗎?你是如何實現目標的?類比/電力電子工程的學生,是否應該對他們進行一些介紹並讓他們做一些動手互動?

(參考原文:Learning to like high-voltage op-amp ICs,by Bill Schweber)

本文同步刊登於EDN Taiwan 2020年8月號雜誌

活動簡介

人工智慧(AI)無所不在。這一波AI浪潮正重塑並徹底改變科技產業甚至整個世界的未來。如何有效利用AI協助設計與開發?如何透過AI從設計、製造到生產創造增強的體驗?如何以AI作為轉型與變革的力量?打造綠色永續未來?AI面對的風險和影響又是什麼?

AI⁺ 技術論壇聚焦人工智慧/機器學習(AI/ML)技術,涵蓋從雲端到邊緣、從硬體到軟體、從演算法到架構的AI/ML技術相關基礎設施之設計、應用與部署,協助您全面掌握AI最新技術趨勢與創新,接軌AI生態系佈局,讓機器學習更快速、更經濟、更聰明也更有效率。

贊助廠商

加入LINE@,最新消息一手掌握!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