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延遲線記憶體出現致命缺陷…

作者 : John Dunn, EDN資深部落客

我曾經參與一項延遲線記憶體(delay line memory)相關計劃,除了其中的資料更新過程不完善,資料區塊中也總會存在一些隨機點,使分配的同步程式碼被意外複製,最終導致整個儲存機制崩潰...

延遲線(delay line)元件是電腦記憶體的早期形式(約1960年代之前)。時至今日,它雖然已經過時,但我想起自己曾經參與一項有關的計劃。該計劃雖然最終宣告失敗,但即使如今思考當時失敗的原因也可能相當有幫助。

延遲線記憶體其實超級簡單,它看起來就像這樣:

圖1:延遲線記憶體

英特爾Movidius工程顧問Max Stringer提供了一個讓我們瞭解有關延遲線記憶體的視訊:

這個視訊既有趣又具有啟發性,但我參與的一項有關石英延遲線的計劃。

這項計劃是利用一條非常非常非常長的石英延遲線,透過一個閉合迴路來傳輸資料。資料從該迴路的一端輸入,並由另一端輸出,重新產生後即毫無限制地再次傳送回來。系統的同步是利用在資料區塊之前的特殊同步程式碼完成的,並由控制器檢測該同步程式碼,以追蹤資料區塊的位置。

遺憾的是,該計劃存在著致命的錯誤。

除了資料更新過程本身並不完善(如今這個問題可能已經克服了)之外,資料區塊中幾乎總會存在一些隨機點,使其中經分配的同步程式碼被意外複製。當控制器發現意外複製時,它會誤判資料區塊的位置並導致整個儲存機制崩潰。

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我記得自己還是一個眼清目明的年輕工程師,雖然知道存在著這種原生的缺陷,但卻無法說服負責這項計劃的資深專案工程師。當我告訴他發生的缺陷時,換來的只是一句:「沒事,這不會有問題的。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

我想問題就出在專案工程師無法接受同步程式碼可能意外出現在資料區塊的想法。但我一直想不透他為什麼不能接受這種想法。

你可能聽說過「校對錯誤」(proof-reader's error)和「盲點」(blind spot)這些詞語?這就是我所說的這種「致命缺陷」。

那麼,你最近正在進行的計劃如何呢?可能存在某種「盲點」或類似的問題嗎?

編譯:Susan Hong

(參考原文:elay line memory with a fatal flaw,by John Dunn)

活動簡介

人工智慧(AI)無所不在。這一波AI浪潮正重塑並徹底改變科技產業甚至整個世界的未來。如何有效利用AI協助設計與開發?如何透過AI從設計、製造到生產創造增強的體驗?如何以AI作為轉型與變革的力量?打造綠色永續未來?AI面對的風險和影響又是什麼?

AI⁺ 技術論壇聚焦人工智慧/機器學習(AI/ML)技術,涵蓋從雲端到邊緣、從硬體到軟體、從演算法到架構的AI/ML技術相關基礎設施之設計、應用與部署,協助您全面掌握AI最新技術趨勢與創新,接軌AI生態系佈局,讓機器學習更快速、更經濟、更聰明也更有效率。

贊助廠商

加入LINE@,最新消息一手掌握!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