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我終於結束了與WD現已過氣的My Net N900路由器一段短暫而令人沮喪的「孽緣」──剛開始感覺還不錯,可惜很快就希望破滅;當時,我就把那台WD路由器納入待拆解裝置的行列,而現在是了結這樁心事的時候了…
去年4月,我終於結束了與WD現已過氣的My Net N900路由器一段短暫而令人沮喪的「孽緣」──剛開始感覺還不錯,可惜很快就希望破滅;當時,我就把那台WD路由器納入待拆解裝置的行列,而現在是了結這樁心事的時候了。
圖1與圖2是這款路由器的外觀特寫,從圖2可以看出它是台獨特而特別吸引我的、整合了7個GbE連接埠的LAN交換機。
圖1 My Net N900路由器正面特寫。
圖2 路由器背面特寫,可以看到它的7個連接埠。
圖3可以看到路由器底部顯露的系統風扇,但我(和其他人)從來沒看過它轉;圖4是產品標籤貼紙的特寫。
圖3 路由器底部可看到風扇與散熱孔。
圖4 My Net N900上的產品標籤貼紙。
接著讓我們看看它裡面到底是什麼情況…在路由器底板的四個角落有四顆顯眼的螺絲(圖5),但是卸下這四顆螺絲後還是不能把上下兩部分分開;在花了幾分鐘試著尋找並解開裝置內類似塑膠卡榫或其他結構卻徒勞無功之後,我意識到在某個地方一定還藏著另一顆螺絲。
圖5 底板四個角落各有一顆顯眼的螺絲。
於是我用大拇指按壓產品標籤的各個部份,一開始以為那顆螺絲會是在中央,但那裡只有一個塑膠成型的「小酒窩」;第五顆螺絲其實藏在產品標籤的左下角(圖6)。
圖6 第五顆螺絲藏在產品標籤下面。
卸下第五顆螺絲,路由器的上蓋可以很輕易地掀開(圖7),露出裡面整潔而井井有條的電路板佈線;我再一次發現自己對WD的硬體設計功力留下深刻印象,可惜的是,這款產品的軟體部分顯然表現不佳。
圖7 My Net N900路由器內部電路板。
說到軟體,My Net N900還不相容開放原始碼韌體,但另一款N750卻支援OpenWrt;以實際的觀點來看,因為My Net N900是以Ubicom的QoS處理器為基礎,所以它應該永遠不會成為開放原始碼的候選裝置;但抱著希望,我決定不把它完全大卸八塊。
別擔心,借助一些線上文件以及在其他地方找到的圖片,我還是可以告訴你那三片法拉第遮罩(Faraday shield)下面有什麼東西。
首先來看主電路板中央的法拉第遮罩(圖8);如果遮罩上的散熱片讓你懷疑系統處理器可能就在裡面,恭喜你猜對了。該處理器是Ubicom(現在屬於Qualcomm)的IP8260U、在600MHz運作;旁邊是兩顆Samsung的1Gbit DDR3 SDRAM(型號K4B1G1646G-BCH9 1),組成256MB容量的系統RAM。
圖8 主電路板中央的法拉第遮罩下就是處理器。
處理器模組上方是5GHz的802.11a/n子系統,以一個迷你PCI Express(PCIe)外掛模組的形式呈現(圖9);該子系統是採用Atheros(現在又變成Qualcomm)的AR9380控制晶片,與路由器的3×3:3 MIMO配置相得益彰,並與分佈在系統周圍的三支天線(圖10)搭配。
圖9 中央處理器上方的802.11a/n子系統模組。
圖10 分佈在路由器周圍的三支802.11a/n天線。
另一個迷你PCIe無線模組在802.11a/n子系統的右下,採用僅支援2.4GHz的AR9381晶片負責802.11b/g/n功能;它同樣也與三支不同天線連結(圖11)。
圖11 與802.11b/g/n迷你PCIe無線模組連結的三支天線。
路由器主機板上另兩顆顯眼的IC──位於處理器模組以及與單個WAN、七個LAN埠相關聯的四個變壓器之間─是一對Atheros的AR8327N 5PHY GigE交換器晶片(圖12)。最後一顆數位晶片是與Samsung的DRAM搭配之非揮發性記憶體──旺宏(Macronix)MX25L12835EMI-10G快閃記憶體。
圖12 一對Atheros的AR8327N 5 PHY GigE交換器晶片。
來看看主機板背面的樣子(圖13);如一般所見,有通孔焊點、走線和幾顆被動元件。接著是電源供應器的產品標籤貼紙特寫(圖14)。
圖13 My Net N900主機板的背面。
圖14 My Net N900電源供應器的標籤貼紙。
就像我前面說的,My Net N900的致命弱點應該在於軟體而非硬體;希望有一天開放原始碼社群透過韌體修正來解決問題。如果真是這樣,我一定會在專欄文章中跟大家報告!
從無線連接、更快的處理和運算、網路安全機制、更複雜的虛擬實境(VR)到人工智慧(AI)等技術,都將在未來的每一個嵌入式系統中發揮更關鍵功能。「嵌入式系統設計研討會」將全面涵蓋在電子產業最受熱議的「智慧」、「互連」、「安全」與「運算」等系統之相關硬體和軟體設計。
會中將邀請來自嵌入式設計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代表廠商以及專家,透過專題演講、產品展示與互動交流,從元件、模組到系統,從概念設計到開發工具,深入介紹嵌入式系統設計領域的最新趨勢、創新和關注重點,並深入分享關於嵌入式系統設計的經驗、成果以及遇到的實際挑戰及其解決方案。
加入LINE@,最新消息一手掌握!